新闻资讯

您现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屈家树:遵循生态修复规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时间:2023/4/11  点击数:3577

 

作者:屈家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  原文刊发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3

 

 

遵循生态修复规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屈家树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遵循生态修复规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从更广的宏观角度、更长的时间跨度、更综合的系统维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 准确把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核心理念

 

       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要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完整性、原真性,正确认识生态修复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充分体现生态修复工程的合法性、经济性、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刻把握生态修复系统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内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注重生态修复的系统性。生态修复不是单一生态要素的修复,而应该是按照系统论的观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综合治理、系统修复。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注重生态修复的完整性。生物圈是一个万物和谐共生的整体,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我们要立足更宏观的尺度、更多维的角度,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和生态功能完整性,做好“大生态”文章。

 

       注重生态修复的原真性。原真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为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参照系。自然原真性指生态系统回到健康状态,有能力进行自我更新;历史原真性指生态系统恢复到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状态。我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从根本上是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大自然是最高明的“生态修复师”,生态修复必须跳出 “改造自然”的思维惯性,让自然做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回归自然本真。

 

       充分认识生态修复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特点,永葆攻坚克难锐气斗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生态修复是对受损生态系统的“医治”,需要的是“治本”,因此需要长期的努力与投入,才能产生稳固的成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生态修复是硬仗苦仗,任务艰巨,要做攻坚准备。生态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难度大的特点,生态修复工作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且面临“旧账”没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生态修复需要摆脱传统路径、习惯思维和惯性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做好攻坚准备。

 

       生态修复需科技赋能,避免反复,保持长效稳定。生态修复具有反复性,若前期研究不足,问题研判不准、方法选取不当,修复成效容易“昙花一现”,导致工作反复,达不到预期效果。高新技术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航天技术、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可帮助发现生态系统的退化规律和机理,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在复杂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因此,生态修复要坚持科技赋能全流程修复,做到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确保成效长期稳定。

 

       始终坚持生态修复合法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强化生态治理现代化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法治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石、保障和底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要抓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生态问题的“牛鼻子”,切实增强“法治生态”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生态修复工程的经济性,体现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修复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绿色银行”的道理。在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时,也要正确认识投入产出的关系,避免非必要的特别是无效的投入,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的可操作性,要创新体制机制。生态修复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生态修复工程要落到实处、做到细处、干出实效,必须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认知不断更新、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保障生态修复成效。

 

二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的紧迫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卷是蓝图中的重要 “拼图”,因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必须切实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高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兑现“双碳”承诺、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来看,必须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碳排放居高不下和碳汇能力不足的矛盾,也是碳源与碳汇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其中,碳汇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贯穿源汇关系的全流程和各环节,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以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成为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缓冲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修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交出一份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社会认可的时代答卷。

 

三 辩证把握生态修复特点规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绿色发展奋进的力量,努力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修复好,推动我国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从“看病问诊”到“强身健体”,由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变为通篇谋划的战略,加强系统性保护修复。树立系统治理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行稳致远。一是提高认识科学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既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也要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审视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对工作定位的系统性认识。二是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注重区域关联性,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科学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系统化治理。三是高度注重生态要素关联与生态过程耦合。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把握生态系统演变的趋势和驱动机制,协调各要素,有针对性、前瞻性、战略性地谋划、布局和施策,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从“头痛医头”到“整体施策”,强化大生态意识,注重生态完整性修复。完整的生态修复需立足更宏观的尺度、更多维的角度谋划,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摒弃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生态修复策略。一是站在全球高度来谋划。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深刻分析区域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生态位,以更高的姿态策划生态保护修复。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注重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的统筹,让山水生态融入乡村、融入城市。

 

       从“改天换地”到“顺应自然”,借自然之力修复自然,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重点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关键在于保护自然遗产、借自然之力修复自然。一是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让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得到完整保护。二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三是构建海陆联通、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规模与结构,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从“速战速决”到“久久为功”,立足长期战略,脚踏实地、务实重干。应对生态问题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要缓急结合,轻重得宜,科学构建目标长远的优化机制。一是深化认识,树立长期战略思维。进一步加强学习、统一认识,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标本兼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二是正视问题,做好长期工作准备。各地要正视问题,在对标对表中找准差距,树立长期奋斗目标,处理好发展中“快”与“好”、“取”与“舍”的关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三是时不我待,制订长期远近结合计划。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分析“重点区域”,研判“重大风险”,建立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制定近远结合、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工作计划。

 

       从“拈轻怕重”到“攻坚克难”,充分认识生态修复工作艰巨性,用攻坚的干劲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生态修复工作正面临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一是转变观念,摒弃固化思维。观念决定成败,各地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转变重工程轻生态的旧观念,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二是提振干劲,问题导向逐个击破。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各地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切实扛起沉甸甸的时代责任,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干劲,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坚毅,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韧劲,全面抓好生态修复工作。三是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举一反三。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复杂,呈现动态变化的规律。各地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与不足,举一反三,在项目实施的链条上,在时间、技术、管理上总结积累经验。

 

       从“昙花一现”到“智慧生态”,融合创新理念,科技赋能保持生态修复长效稳定。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科学认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前提下,以创新理念结合科学技术释放生态系统自身潜能。一是依托科技抓好生态修复全周期保障。生态修复前端方案要善于运用大数据、遥感分析等科技信息化手段,针对不同问题选择最合理的修复措施。生态修复的实施、维护和评价也要利用科技手段如智能哨兵系统、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等智能装备。二是利用科技抓好生态修复全过程适应性管理。用好科技手段开展全流程适应性管理,对修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系统的、迭代的、动态的决策,实现精准动态调整,避免刚性 “一刀切”导致工作反复。三是健全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构建国家—地方互联互通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积极推进服务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科研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

 

       从“法治缺失”到“法治生态”,保障生态修复工程合法性,用法治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合法性,一是强化生态法治意识。加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法治宣传,切实深化生态安全认知,树立公众生态责任意识,鼓励监督举报违反生态环境法律的行为,营造企业守法、公众监督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健全生态修复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的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把生态修复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三是完善自然资源执法督察体制。建立健全法律制裁、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机制,提升违法成本,让法律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从“山穷水尽”到“绿色发展”,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经济性,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两山”理论指导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破解现实的资源环境约束,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经济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一是切实践行“两山”理念,树立绿色发展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夯实绿色本底,持续培育绿色动能,落实生态惠民。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制定科学经济的修复方案。坚持节约优先、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个工程的自然特征和客观需要进行修复,让监管措施更加精准、严谨、细致,用最小的成本代价实现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挖掘生态市场潜力,创新合作机制,打通市场与管理的通道。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修复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大生态修复产业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从“相互掣肘”到“整体联动”,健全生态修复协同机制,提高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操作性。提高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操作性,一是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体系。加强上下级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施单位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建立生态修复统一战线。二是规范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及工程验收标准。在规范的约束下编制可落地、接地气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在验收标准衡量下保障生态修复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科技手段,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以点(关键生态节点)线(关键生态流域)面(重要生态屏障)全域生态监测为重点,实时监测生态演化进程,实现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管理。前期在生态调查基础上分析评估生态问题,做好生态修复项目入库,探索生态修复工程“承诺制+并联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目标和实施方案;中期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动态监测项目进度,适时评估;后期根据不同项目需求设置相应养护期并定期监测,确保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施之有效。

- THE END -

版权所有 © 2023 广东邦鑫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2086070号
公司总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凤浦中路679号广交会大厦14层    技术保障基地 :广州市海珠区小洲艺元素创意园D503
电话:020-84044608    传真:020-8404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