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
【邦鑫奋斗者】陈伊利:项目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
更新时间:2020/5/7 浏览次数:2225
更新时间:2020/5/7 浏览次数:2225
八年,六十多个项目。北至秦皇岛,南至三亚,东至江浙地区,涉及港口、桥梁、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多年的一线历练早已让这个90后小伙子褪去青涩,成长为公司的技术能手。他是邦鑫奋斗者陈伊利。他说:项目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
拥抱大海
2012年6月,大学刚毕业的陈伊利加入邦鑫公司,从此便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陈伊利说他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情景。当时他刚到公司不久,被派去海南陵水参加一个勘察项目,他透过车窗向远方望去,一条深蓝色的线映入眼帘,心里一直疑惑那是什么,直到下车走在沙滩上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大海!项目施工点就位于沙滩外侧,干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带给他的新鲜感,早已将旅途的疲惫冲走。
虽然此前有铁路、公路勘察的实习经验,但刚接触海上勘察时,陈伊利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潮汐、水流、涌浪等多种因素影响,海上作业比陆地作业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陈伊利说他们的作业平台有好几次险些被台风刮散架。长时间在海上暴晒也是对他的一大考验。“脸、脖子、手臂、腿……身上能暴露的部位几乎都脱过几层皮,像薄纸那样可以一整片撕下来。”陈伊利记得,2013年底老家湖南已经下雪,而海南还是酷热,他在项目一线被晒成了“黑炭”。
陈伊利在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
海上作业远比想象中艰苦,吃住基本都在船上解决,陈伊利说他最长的一次在海上呆了整整两个月。刚开始在船上睡觉会感到烦闷,不久就适应了这种摇晃的感觉,甚至后来每次躺在床上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摇晃。在海上,工作之余各有各的消遣方式,陈伊利最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这个略带书生气的小伙子,只要出海就会带上《人类简史》这本书,虽然已经反复看了很多遍,但再一次翻开又会有全新的思考和收获。
勘察海洋
对陈伊利而言,出海已是常态,一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海上。海上作业有太多不确定性,必须通过手机、电台广播等方式密切关注海况,提前计划,防范风险。尽管如此,陈伊利还是遇到过多次危急情况,所幸最后都能化险为夷。
一个夏天的深夜,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刮起风暴,船只在海浪中不停摇晃。当时陈伊利和同事们正在船舱休息,原计划第二天一早航行至下一个孔位继续作业。剧烈的晃动把大家都晃醒了,海浪似乎越来越大,已经将甲板打湿。他们想返回港湾避风,但周围都是渔网,起锚回港也不安全。好在船长经验丰富,启动船只对着风浪风向行驶,尽量保持船只不偏离原地太远。就这样,船只对抗着风浪开了一整夜,直到天快亮时海况才逐渐好转。
浙江项目是陈伊利参与的离陆地最远、海域最深的海上勘察作业。他记得项目组第一天出海作业时,由于涌浪大、船只尾气重等原因,几乎所有组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当天晚上,陈伊利的喉咙就开始发炎,疼得几乎无法说话。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在附近岛屿开了点消炎药,就马上投入到岛屿地质调查中。当时由于受天气影响轮船停航,陈伊利和组员们在岛上被困了十几天。
八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陈伊利已经熟练掌握了水运勘察工程规范与标准以及各种场地环境、海况、地质条件下的作业技巧,遇到各种突发状况都能沉着应对。
陈伊利对刚取出的岩心进行编录
奋斗不息
2019年初,公司选派陈伊利带队外出学习土地规划业务。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陈伊利需要重新学习专业知识,除了掌握外业作业方法外,还要认真研究相关报告的编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陈伊利和同事们经常晚上10点才能下班,周末基本也没有休息时间。“工作强度虽然大,但收获也多。”到5月份回公司前,陈伊利已经能够熟练编制报告,并能够独立负责土地规划方面的项目。
去年5月份到年底,陈伊利共带队完成8个勘察项目,由于项目一个接一个,陈伊利的团队基本是完成一个项目马上奔赴下一个项目现场,白天进行外业作业,晚上加班编制上一个项目的报告。陈伊利喜欢钻研技术,也乐意向“勘察新生”们分享经验,在他的帮助下,组员成长得很快,有几个已经能独立编制勘察报告了。
“最直接的收获自然是专业能力的提升。”陈伊利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独挑大梁的技术骨干,还获得了公司首批股权激励。常人眼中艰苦的海上勘察工作,乐观的陈伊利却把它形容为“旅行式”的生活体验,他和他的伙伴们在这片蓝色海洋书写着自己的奋斗人生。
工作之余,追逐落日余晖